海報制作:羅璐
本網訊 三峽工程的歷史是厚重的,因為它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建設人員不懈拼搏的成果;三峽工程是充滿朝氣的,因為一批批年富力強的科技和管理人員,接過接力棒,用奮斗點亮青春三峽。
周曼,便是這支充滿朝氣青年隊伍中的一員。
有作為:青春三峽打造科技三峽
周曼今年36歲,在三峽集團流域樞紐運行管理中心已工作了12年。12年前,在武漢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的她,研究方向就是流域梯級水庫水資源利用技術研究及應用。2015年以來,為將三峽水庫研究與實踐經驗拓展至溪洛渡、向家壩、清江梯級水庫,她作為三峽水庫科學調度關鍵技術第二階段研究牽頭負責人,通過11個課題49個專題的研究,解決了7庫聯調中的聯合防洪及洪水資源利用等關鍵問題,優化了聯合減淤、生態環保等綜合效益,提煉總結出一批水文預測分析、生態環境模擬和聯合優化調度核心技術,形成了一套水庫群安全運行和多目標綜合效益挖掘需求相適應的完備技術體系。
2016年以來,她主持研究形成的汛期水位浮動、汛末水位抬高等調度方式,為發電提供了良好的水頭和水量條件,溪洛渡、向家壩電站發電量屢創新高。三峽電站與初設調度方式相比,年發電量提高約100億千瓦時。
2017年,她參與的《長江水庫群防洪興利綜合調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長江委科學技術特等獎,并初評為湖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峽工程,讓周曼備受鼓舞。她說:“我們的工作能夠跟國家戰略緊密關聯,讓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干起活來更有勁了!”這一年,周曼和同事們以重大科研項目為依托,促進成果先行先試,探索形成了三峽水庫優化調度管理模式,并推廣至全流域。
敢拼搏:兩個月完成30余萬字規程修編
2019年,面對水利行業汛限水位強監管等形勢,三峽水庫優化調度指標納入規程固化顯得尤為迫切。當年6月,三峽調度規程修編工作正式啟動,周曼受命成為挑起這一重擔的主要負責人。
她拿出“拼命三娘”的勁頭,克服規程修編技術支撐要求高、溝通協調難度大、需搶在2020年汛期應用以發揮效益等難題,經過兩個月奮戰,自主編制完成規程修訂版及說明報告2份、組織完成技術支撐報告4本,合計30余萬字。規程修編后,預計每年將增加三峽發電量約3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1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60萬噸,二氧化硫8500噸及氮氧化物7400噸。
規程審批更是一個多線程的復雜工作,時間緊、協調面廣、協調層次高、難度大,所以周曼和同事們需要針對每一個修編的指標反復討論,逐字修改,給予充分的技術支撐。在做技術層面的工作同時,還要做好協調工作。“基本上每天都想著這事兒,隨時跟相關部門和單位保持信息溝通。”回憶起當時的工作狀態,周曼如是說。
技術攻關的關鍵時候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增大了工作難度。通過近百次的溝通協調,并根據專家意見不斷完善技術支撐報告,周曼他們提出的大部分優化調度指標得到相關管理部門初步認可。
周曼說:“出去溝通協調時,我有時作為三峽集團的代表發言,更感覺責任重大。因為在審查過程中,一個調度指標或者一個條件變動,影響面極大,我始終感到如履薄冰。這也促使我一定要去鉆研業務,提高自身本領。”
周曼和同事們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同行的認可。有專家指出:“規程修訂版是從安全、科學、高效運行三峽工程的角度出發,考慮運行條件的變化,并基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修編工作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勇擔當:凝聚團隊力量發揮黨員作用
近年來,周曼個人獲得2項省部級特等獎,2項三峽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牽頭專著1部,參與12部;牽頭行標或企標4部,形成了一批自主科技成果,實現了自主科研助力梯級樞紐綜合效益挖潛增效的良性循環。
在出色完成個人工作的同時,周曼主動擔責,充分發揮團隊力量,帶領由3名博士、4名碩士組成,平均年齡只有31歲的青年團隊,攻堅克難、創新實踐,形成了向上、拼搏的團隊精神。這個青春團隊也多次獲得三峽集團科技創新團隊、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
今年烏東德水電站即將投產發電,周曼和這支團隊又開始聚焦烏東德、白鶴灘投運之后長江流域的綜合調度問題,牽頭組織提出梯級水庫聯合調度第三階段研究方案,為實現9庫聯合調度做好技術準備。
發布日期:2020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