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白鶴灘水電站的青年建設者,畢業至今依然堅守在金沙江干熱河谷,在世界最大地下洞室群揮散汗水。他參與建設了新時代的大國重器,成為三峽集團新一代水電人。
石焱炯,2016年畢業后便任職于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地下廠房項目部,從灌漿工作入手,快速成長為地下工程“六邊形戰士”,以專業師的身份挑起了左岸組組長的擔子,全面負責左岸地下工程項目管理,在精品工程建設、安全準點投產發電、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擔當重任,是白鶴灘工程培養的新一屆優秀青年代表。
摸爬在一線的“民工業主”
2016年,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實施“蹲苗”項目,剛剛走出校園的石焱炯立即被分配到水電十四局實習,整整一年時間里,他拋卻自己“業主”的身份與現場工人們同吃同住,深度參與了白鶴灘水電站尾水系統工程施工。在左岸尾水隧洞首倉邊頂拱混凝土澆筑期間,他蹲在鋼筋網里看焊縫、趴在鋼模臺車上守振搗、掄起鋼釬疏通泵管,30多個小時不眠不休全程參與驗倉、盯倉,保證了尾水系統首倉混凝土澆筑的質量。通過施工一線的錘煉,他迅速適應了水電建設的施工現場,完成了從學生向水電建設者的蛻變,堅定了水電情懷與擔當。回到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后,雖然從事的是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他卻依然堅持著每天必須去現場的習慣,用他的話來說“左岸地廠是自己的責任田,每天不看看睡不踏實”。
精益求精鑄就地下精品
作為左岸地下工程項目管理帶頭人,石焱炯帶領團隊深入研究施工工藝技術,建立四方現場碰頭會機制,實現業主層面的施工過程精細化管控,在機組混凝土澆筑工期偏緊張的情況下,創造了單臺機組16個月完成混凝澆筑的同類工程最快紀錄。通過整合參建各方力量,采取關鍵工序聯合驗收、重要工序全程旁站,創新工藝細節,提高管理效率,帶領團隊打造出表面光滑平整、四周棱角分明、外觀細膩精致、有陶瓷感的地下工程免裝修混凝土,引領地下廠房精品混凝土成為行業新標桿,所帶領的團隊獲得集團公司“青年先鋒工作示范團隊”的稱號。
臨危受命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無情肆虐。此時的石焱炯正在白鶴灘工地“過年”,大年初二正在食堂吃飯的他接到電話,得知自己被緊急抽調至白鶴灘施工區疫情防控辦公室,承擔起施工區上萬人的防疫工作,他當即便開啟“5+2,白+黑”全程無休的抗“疫”工作模式。憑借自己的創新思維方式,短短5天便完成了施工區5400余名值守人員的信息摸排,成為白鶴灘施工區的信息“網格長”。他積極與地方防疫部門溝通,組織完成全工區返崗復工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報審及現場驗收,撥出上萬個電話,發出無數條短信和報表,“安全準點”完成14000余人返崗組織協調工作,被稱為復工返崗的“擺渡人”,為白鶴灘大國重器的有序推進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
不舍晝夜保障“七一”發電
2021年春節過后,地下廠房裝修工程受制于施工單位技術管理力量弱、與機組安裝干擾大等因素,整體進度滯后。眼看“七一”發電目標迫在眉睫,石焱炯骨子里“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性子火力全開,他全力組織施工資源,認真梳理工作清單、制定節點目標、跟蹤檢查落實、組織召開碰頭會解決現場問題,有時甚至親力親為擰著電扳手半夜去拆腳手架。在他的感召和帶領下,裝修隊伍鉚足了干勁,僅用三個月就完成了五個月的工作內容,為“七一”百萬千瓦機組首次亮相世界創造了良好的廠房形象。
入職6年以來,石焱炯以白鶴灘為家,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關鍵時刻沖在前,困難面前頂得住,連續6年考核為優秀。如今,白鶴灘工程即將全面投產發電,石焱炯同那金沙江畔的山石一道堅守著,為白鶴灘這一新時代的大國重器畫上圓滿的句號。
發布日期:2022年05月10日